为伸张正义、为民除害而组成的军队。
【解释】师:军队。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。亦作“仁义之兵”。
【出处】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一五回:“吾欲兴仁义之师,伐无道之主,汝安敢逆吾意!”明·方汝浩《禅真逸史》第十九回:“君候起仁义之师,吊民伐罪,四海引领而望,孰不归心?”
【示例】如此说来,虽然谋叛之徒,倒也忠义可嘉。本帅仁义之师,何愁杨枭不灭。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四十九回
【近义词】仁义之兵
【语法】仁义之师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称赞军队。
仁
⒈ 一种道德范畴,指人与人相互友爱、互助、同情等:仁义(a.仁爱与正义;b.通情达理,性格温顺,能为别人着想)。仁爱。仁政。仁人志士(仁爱有节操的人)。仁义礼智(儒家的伦理思想)。仁至义尽。一视同仁(同样看待,不分厚薄)。
⒉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:核桃仁儿。
⒊ 姓。
benvolence、humanity、kernel、sensitive
会意:从人、从二
humaneness, benevolence, kindness
义(義)
⒈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:正义。义不容辞。义无反顾。仗义直言。
⒉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:义举。义务。义愤。义演。见义勇为。
⒊ 情谊:义气。恩义。义重如山。
⒋ 意思,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:意义。含义。释义。微言大义。
⒌ 指认为亲属的:义父。
⒍ 人工制造的(人体的部分):义齿。义肢。
⒎ 姓。
adopted、artificial、justice、meaning、relationship、righteousness
原为会意
right conduct, righteousness
之
⒈ 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
⒉ 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
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⒋ 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
⒌ 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
⒍ 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
⒎ 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
go、leave、of、somebody、something、this
原为会意:上像向前的脚,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
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; it, him her, them; go to
师(師)
⒈ 教人的人:老师。导师。师傅。师生。师徒。师德。良师益友。好(
)为人师。⒉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:工程师。医师。技师。
⒊ 效法:师法古人。
⒋ 榜样:师范。
⒌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:师母。师兄。师弟。师妹。
⒍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:法师。禅师。
⒎ 军队:会师。出师。
⒏ 军队的编制单位,团或旅的上一级:师长。师座。
⒐ 一国的首都:京师。
⒑ 姓。
division、example、master、model、teacher
生、徒
会意
teacher, master, speciali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