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uò
焫
xiāo
萧
⒈ 焚烧艾蒿。
引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故既奠,然后焫萧合羶薌。”
《通典·礼三》:“祭天则燔柴,祭地则瘞血,祭宗庙则焫萧。”
《续资治通鉴·宋神宗元丰四年》:“宗庙之有祼鬯焫萧,则与祭天燔柴,祭地瘞血同意。”
清钱谦益《<浙江乡试录>序》:“相与焫萧誓戒,而后蒞事。”
焫
⒈ 古同“爇”,点燃;焚烧:“若举炎火以焫飞蓬。”
⒉ 中医指用火烧针以刺激体表穴位:“藏寒生满病,其治宜灸焫。”
(Cant.) hot; to scald, burn
萧(蕭)
⒈ 即“艾蒿”。
⒉ 冷落,没有生气的样子:萧然。萧瑟。萧索。萧飒。萧森。萧骚。萧疏。萧条。
⒊ 〔萧萧〕a.象声词,形容马叫声或风声,如“风萧萧兮易水寒”;b.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,如“华发萧萧老遂良,一身萍挂海中央”。
⒋ 〔萧墙〕照壁,喻内部,如“祸起萧萧”。
⒌ 姓,如南朝梁有萧统。
desolate、dreary
形声:从艹、肃声
common artemisia; dejected